??你记得黄海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黄海汽车,那是安全和舒适的代名词;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18米长黄海“公交巡洋舰”行驶在长安街上。
??你还记得黄海吗?
??曾几何时,路上已经很少见到黄海汽车的身影,全国汽车销售商只剩下七家,黄海所归属的曙光股份被“ST”。
??黄海怎么了?黄海还有救吗?
??曙光出现在今年春天。
??当年风光
??2025年4月21日,“ST曙光”证券名称正式变更为“曙光股份”,标志着这只股票长达三年的风险警示画上圆满的句号。
??各方祝贺不断,一位老朋友给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李全栋发来的一句话让他潸然泪下——“坚守初心!曙光又见新曙光!”
??资本市场的敏感程度超出了大家的预想,A股价格从每股2.25元涨至4.75元。李全栋感慨:“从摘帽复牌那天起,市场反应尤其明显,不时有各地车企和经销商不请自来谈合作,订单已经排到了七八月份。”
??沉寂多年的黄海汽车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黄海汽车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安东汽车修理厂,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工厂从汽修厂升级为汽车厂,从单一的汽修拓展到汽配生产和整车制造。改革开放后,黄海汽车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在中大型客车车身、车桥的生产方面逐渐成为国内领先企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坐上黄海客车去春游,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然而,过度依赖公交市场的弊端逐渐显现。从2000年起,黄海客车市场占有率开始缩水,企业出现亏损。
??也在同一时期,丹东一家民企曙光车桥厂迅速崛起。自1984年建厂后,逐渐发展为全国第一的轻型驱动车桥生产商。2000年前后,曙光进军乘用车市场,推出“曙光挑战者”“大柴神”等多款车型,颇受市场欢迎。2000年12月,“曙光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2年,为帮助陷入困境的黄海汽车,在省市政府的共同指导下,曙光与黄海重组成立曙光汽车集团,黄海汽车和曙光车桥两大品牌成为集团“双子星”。
??企业重组后,引进先进技术和市场管理人才,开发出多种全新车型,黄海汽车迎来了新生机。在北京奥运会的公交招标中,黄海客车在所参与11个标段的评标中获得了9项第一、2项第二。奥运会期间,行驶在北京街头的千余辆18米长黄海公交车,以零故障获得北京奥组委的高度评价,一时风光无两。
??曙光汽车集团拥有全系整车生产资质,高峰时期整车年产量达数万台,产值超百亿元。2007年,“黄海牌大中型客车”和“曙光车桥”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黄海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定为“驰名商标”。
??绝地重生
??然而风光过后,曙光走向了困境。
??七年前,随着曙光股份控股股东变更,经营管理层变更频繁,未能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产品创新力不足,致使经营状况持续恶化。2022年5月6日,“曙光股份”被证券市场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成为“ST曙光”。融资受阻,银行抽贷,供应链停供,员工欠薪,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相继离职,经销商由200多个锐减至不足10家。同时,实控股东持有股份被司法冻结、轮候查封,进入拍卖程序,股份大幅波动,监管部门多次警示,退市风险激增。2023年6月,曙光汽车集团原控股股东股权被执行司法拍卖。
??2023年,底盘工程师邵英男离开时,正是曙光汽车集团的“至暗时刻”。“猎头公司来找我谈,给出了3倍的高薪。不光是因为钱,更是因为看不到希望,没有订单,没有新车型的研发,没有个人的成长。”邵英男说。
??商用车工厂总装车间主任刘晓东亲眼看到大量技术人员和工人流失。“企业没有订单,工人们只能放假在家。全国范围内干客车的,谁不知道黄海?几十年的老企业,一代一代磨出来的经验。黄海的员工,走到哪都有人要。在我们这里技术只是二三流的,出去都是宝贝。当时,几乎每天都有人离开。”刘晓东说。
??为保护“老字号”品牌和支持汽车工业发展,落实省委、省政府全力化解上市公司风险的有关要求,丹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项纾困工作组,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积极与国家监管机构沟通,汇聚各方力量强力做好防范化解风险和纾困工作,尽全力避免资金链断裂,支持企业争取订单,保障一线工人工资,稳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股东间矛盾纠纷,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健全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并引入本地知名企业家参与战略投资。
??1989年就进入黄海汽车工作的刘晓东,从装配工做起,一直做到班长、工段长、管理科长、车间主任,他记得黄海的每一个荣耀瞬间:“能够守着一个企业干到老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更何况是像黄海这样有着光荣历史的老企业。要说高科技,咱可能有差距,可制造业是咱的传统优势,干客车,我就不服咱比谁差!”
??所有曙光人心底都有如刘晓东一样坚定的信念——核心技术还在,传统还在,企业的魂就在!
??凭着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也凭着曙光人的这份坚信,曙光开始上演绝地重生。
??1997年大学毕业后,李全栋进入曙光,一直工作了23年。2020年10月,他作为集团副总裁,与四位高管一起“被离开”。2023年9月企业股权重组后,他临危受命,回来组建管理团队。“到了新的城市、新的企业,工作和生活都走上正轨,薪资待遇也比在曙光好。可一直惦记着曙光。得到召唤,我立刻决定回来。我的青春、跟我一起成长的兄弟姊妹都在这里,在这里工作心里踏实,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能够实现人生价值。一个这么有底蕴、有品牌价值、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干不好,不是企业的事,不是行业的事,就是人的事!”李全栋说。
??作为丹东最知名的企业之一和唯一上市公司,曙光的发展一直备受丹东市委、市政府牵挂,在确保新控股股东顺利掌控上市公司后,市委、市政府决定专项纾困工作组不撤,“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支持企业依法妥善解决法律纷争,关闭关联交易,治理机制运作规范,内控体系健全有效,化解全部存量风险,为解除“ST”奠定基础。
??同时,丹东市党政主要领导还亲自带队到企业调研,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分析曙光的发展态势,积极走出去对接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全力助企寻求战略合作,组建专班协助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多次现场办公解决资金等重要事项,共同商议解决方案,在优化政策供给、强化服务保障的同时,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帮助曙光有效拓宽市场渠道、精准对接优质资源……
??一系列的不懈努力,终于推动公司顺利“摘帽”!国家监管机构称赞这是属地党委、政府助力上市公司化解风险健康发展的典范。
??又见曙光
??党委、政府的支持,员工的同心同德,更坚定了管理层的信心。一年多时间里,李全栋带着管理团队昼夜不休:全力抓内控体系建设,力求所有业务合理合规;想尽一切办法找市场、拿订单;抓车型研发,实现产品迭代升级……
??变化天翻地覆:2024年财报显示,企业净利润大幅度减亏,公司整车销量同比激增66.4%,车桥销量逼近百万支大关,经营活动现金流显著改善。2025年4月,公司已签整车订单1600辆,车桥销售同比预计增长35%……
??在辽宁大连港区内,曙光新下线的皮卡车正在装船发往中东等地区。重新出发的曙光坚实走向海外市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
??伴随经营重回正轨,曙光汽车迎来人才回流潮。
??4月30日,是邵英男重新入职曙光集团的第150天。也是在这一天,一位当初同他一起远走他乡的同事发来消息说,已经办好手续,“五一”假期过后就回来报到。至此,曙光旗下的黄海汽车研究院已经有20余名技术人员回归。
??与技术人员回归同步的,是供应商和经销商。呼伦贝尔市汉泰亿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从去年9月起重新开始销售黄海皮卡:“和黄海合作很多年了,黄海皮卡特别适合草原地区的路况,很受欢迎。新班子决策快,守承诺,对销售商的扶持力度大,很高兴黄海又回来了,我们愿意跟着它一起发展!”
??曙光重回正轨,市场重见曙光,曙光也由此成为观察辽宁振兴发展的独特样本。
??曙光破茧重生之路,映射出辽宁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背景下的全新态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指出:“曙光重生的时间线与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基本重合,这并不是巧合,而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必然。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重要内容,政府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就是在引导企业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以市场化手段去激活品牌效应和存量资产,帮助企业吸引人才、开拓市场,最终实现市场、技术、人才的聚合和正向循环。曙光的重生之路为辽宁众多老品牌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五一”假期,李全栋和他的管理团队成员仍在紧张地对接海外市场需求,并精心筹备即将在6月召开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桥分会会员大会及理事会议和黄海汽车产品品鉴会”——这既是曙光股份重新成为中国汽车车桥协会理事长单位后在丹东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大会,也是黄海汽车沉寂多年来的首次新品展示。会上,将推出“微循环公交”“城乡客货邮客车”“纯电皮卡”“甲醇皮卡”“增程式皮卡”“电子差速锁”“多合一电驱桥”等多个新车型和零部件新产品。新产品的亮相,既是宣告黄海的“回归”——回到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之中,也是一份“招贤令”,召集当年流失的人才重回黄海,也吸引全国的人才加入曙光。
??这项计划,命名为——猛龙归“海”。